终生免费,永无广告!
本卷为万字科普资料,非本文设定,跳过本卷不影响阅读~
商贾:搞活商品市场的催化剂
商业在中国起源很早。虽然商人一直以来都在社会中处于较低下的地位,但他们却是一个相对比较活跃的阶层。他们走南闯北,推动着商业的繁荣,使得天下民众能够互通有无。在他们的身上,有着讲诚信、和气生财、勤俭节约等一系列可贵的品质,堪称宝贵财富。
商业起源——以物易物的简单交易
原始社会末期,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,居民为了满足各自的需要,开始交换剩余产品,形成商业的雏形。这就是“日中为市,致天下之民,聚天下之货,交易而退,各得其所”。
据说,中国最早经商的,是商族人王亥。历史学家徐中舒说:“商贾之名,疑即由殷民而起。”而《尚书》中也有“肇牵车牛远服贾”的记述。另据《山海经》记载:“王亥托于有易,河伯仆牛,有易杀王亥,取仆牛。”可见,王亥早就赶着牛车去外地做买卖了。
后来,商族人继续发展贸易,其中有些人专门到远方贩运货物。由于这些从事贸易的人来自商部落,“商人”之称正式形成,其交易活动就是“商业”活动。商业初生之时,贸易量较小,而且都是以物易物,后来才出现了最早的货币宝玉和海贝。
周朝时,由商朝贵族后裔建立的宋国,商业极其繁荣。与此同时,原来商的遗民则失去了原有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,只能以贩卖货物,经营商业维持生计,保留了经商的传统。
战国时的白圭,被称为“言治生者祖”。他是经商理论的鼻祖,其经商之道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:经营之术中的“贱买贵卖”,为商之道中的“智、勇、仁、强”。
人弃我取,人取我与
白圭的经商原则,就是抓住时机,贱买贵卖。当货物供过于求,别人大量抛售时,就大量买进;当货物供不应求,别人需要买进时,就大量抛出。粮食丰收时,就买进谷物,卖出丝漆;蚕丝上市后,就大量收购蚕丝,卖出粮食。他“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”,对各种市场信息极为重视,他出手果断,应变神速,能根据行情迅速决定是“卖出”还是“买进”。
白圭还将商人的智慧提到了新的高度,他说:“吾治生产,犹伊尹、吕尚之谋,孙吴用兵,商鞅行法是也。”意思是说,“我们做买卖,要像伊尹、吕尚一样富于谋略,像孙子、吴起用兵一样善于判断,像商鞅执法一样取信于人。”他还说:“智不足以权变,勇不足以决断,仁不能以取予,强不能有所守,虽欲学吾术,终不告之矣。”
商业的大发展,极大地促进了中原地区和周边地区的繁荣与进步,加速了南方原始文化的解体和手工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。同时,商人们把南方的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贩运到中原,其他的铜、锡和其他矿物也运至中原地区,共同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。
商人分野——相当复杂的社会群体
中国商人,可分为旧式商人、新式商人和现代商人。旧式商人,主营粮食、布匹、茶叶、蚕丝、禽盐、杂货、牲畜、中药材等;新式商人,对外售出中国的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,对内销售西方工业品;现代商人,活跃在中国市场的经济舞台上,成为了先富起来的一批人。
另外,由于身份不同,中国的商人,又可分为儒商、官商和军商。
儒商,指具备一定的儒家文化和思想的商人。他们常把儒家思想引入商业活动,如以诚待人、以信接物、以义为利、仁心为质等。儒士弃文经商,多因科场失意他们依然向往做官。他们中一些人有了一定的财富后,常设法由商人阶层跃入权贵阶层,兼儒兼商。
官商,有些是从事商业活动的官员,有些是做官方生意的人。他们靠特权的庇佑经商,很容易发大财。这类商人常凭借雄厚的资本,运销茶叶、人参、盐铁等国家专卖商品。他们能享受官方的优惠政策,如拥有免税特权、政府低息贷款、经营垄断权等,其子弟也比一般人有更多的当官机会。不过,朝廷对官商的管理也异常严格,如朝廷规定运销地点,限定销卖时间,实行价格管制等,致使很多官商都由风光无限而衰落破产。
豪贵商族山西范氏
清朝时期,山西商人范毓宾曾输送大批军粮,供给西征准噶尔的清军,为清政府节约费用数百万两,其举动受到清政府的赞许和嘉奖。范毓宾被授为太仆寺卿,用二品服。范家的祖辈也因此被追赠为骠骑将军、资政大夫、夫人、宜人等。
九流——商,优,戏(1 / 13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不想错过《首先,我绝不可能是人渣》更新?安装我的书城专用APP,作者更新立即推送!终生免费,永无广告!可换源阅读!